常见故障 | 产生原因 | 预防措施及排除方法 |
阀门无法开启 | T形槽断裂 | T形槽应该圆弧过渡,提高制造质量,开启时不允许超过有效行程 |
传动部位卡阻、磨损、锈蚀 | 保持传动部位旋转灵活,润滑良好,清洁无尘 | |
单闸板卡死在阀体内 | 关闭力适当,不要使用长杠杆扳手 | |
暗杆闸阀内阀杆螺母失效 | 内阀杆螺母不宜用于腐蚀性大的介质 | |
闸阀长期处于关闭状态下锈死 |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,经常开启一下闸阀,防止锈蚀 | |
阀杆受热后顶死闸板 | 关闭的闸阀在升温的情况下,应该间隔一定时间,阀杆卸载一次,将手轮倒转少许,采用高温型阀门电动装置 | |
阀门关闭不严 | 阀杆顶心磨损或悬空,使闸板密封时好时坏 |
闸阀组装时应该进行检查,顶心应该顶住关闭件,并有一定活动间隙 |
密封面掉线 | 更换楔式双闸板间顶心调整垫为厚垫,平行双闸板加厚或更换顶锥(楔块),单闸板结构应更换或重新堆焊密封面 | |
楔式双闸板脱落 | 正确选用楔式双闸板闸阀保持架,要定期检查 | |
闸板与阀杆脱落 | 操作力适当,提高阀板与阀杆连接质量 | |
导轨扭曲、偏斜 | 组装前注意检查导轨,密封面应该着色检查 | |
闸板装反 | 拆卸时闸板应该做好标记 | |
密封面擦伤、异物卡住 | 不宜在含磨粒介质中使用闸阀,必要时阀前设置过滤、排污装置。发现关不严时,应该反复关闭成细缝,利用介质冲走异物 | |
传动部位卡阻、磨损、锈蚀 | 传动部位旋转灵活、润滑良好、清洁无尘 |
常见故障 | 产生原因 | 预防及排除方法 |
砂眼泄漏 | 铸造缺陷,有气孔、夹渣、松散组织等 |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纪律,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,出厂前应该做强度试验,试验人应该有标记,以便于追溯 |
锻造缺陷,有夹渣、折叠等 |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纪律,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,出厂前应该做强度试验,试验人应该有标记,以便于追溯 | |
注塑缺陷,有气孔、夹渣、冷隔、缺肉等 |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纪律,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,出厂前应该做强度试验,试验人应该有标记,以便于追溯 | |
焊接缺陷,有气孔、夹渣、咬肉、未焊透等 | 严格遵守焊接规程,焊后认真检查和探伤,出厂前应该做强度试验,试验人应该有标记,以便于追溯 |
常见故障 | 产生原因 | 预防及排除方法 |
腐蚀泄漏 | 制造质量差,有夹渣、组织不匀或材质不符合设计要求 | 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和操作纪律,应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,把好出厂质量关,必要时对阀门材质进行光谱分析和化验 |
焊接缺陷。有夹渣和组织烧损现象,或焊道材质与母材不符,不耐介质 | 严格遵守焊接规程,应该有质量保证措施和健全的质量验收制。重要阀门焊道应该取样化验,施焊人应该备案可查 | |
选用不当,不耐介质腐蚀 | 严格按照介质腐蚀性能以及与腐蚀相关的温度等工况条件,选用阀门 | |
防腐不力 | 应该按照介质腐蚀性能及相关工况条件,采用各种防腐措施。如阀门涂层、镀层、渗透层、电极保护、介质中添加防腐剂等 | |
维修不力,更换不及时 | 按照周期和技术要求维修,对腐蚀严重和到期阀门应该及时更换 |